河南科技報,2021年12月10日,B6版
推廣“養牛+種田”模式 助力綠色發展
農業是我省傳統優勢產業和基礎產業,同時也是廢棄物資源排放量較大的行業。據統計,我省年產農作物年秸稈資源總量約7700萬噸,畜禽養殖廢棄物年均排放量約16500萬噸,其中僅牛糞一項就占一半以上,達8876.8萬噸。事實上,種植業與草食畜牧業是農業副產物資源(秸稈、糞尿)互補性最具優勢的組合,種植端、養殖端可以無縫連接,因此,“養牛+種田”模式是實現農業綠色發展簡便易行的重要途徑。我省得天獨厚的資源優勢,為發展養牛與種植模式、實現種養結合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科學實用的生態承載量
以“養牛+種田”模式開展生產,一個小型養牛場需要流轉多少土地,或者一個承包100畝耕地的種植戶,可以養多少牛?河南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崗位專家聶勝委博士團隊依據我省的省情和農業特點,通過試驗研究和實踐驗證,得出了準確的生態承載量,在高水平生產條件下,每公頃小麥-玉米、小麥-水稻、小麥-花生、小麥-大豆、油菜-水稻,對應肉牛適宜承載量分別為9.6頭、9.6頭、6.4頭、6.1頭、6.4頭,奶牛適宜承載量分別為4.8頭、4.8頭、3.2頭、3.1頭、3.2頭。在中等水平生產條件下,同上的種植模式,對應肉牛適宜承載量分別為16.3、16.3、10.7、11.3、11.3頭,奶牛適宜承載量分別為8.2、8.2、5.3、5.6、5.6頭;在低水平生產條件下,同上的種植模式,肉牛適宜承載量分別為28.9頭、30頭、19.3頭、20.4頭、20.4頭,奶牛適宜承載量分別為14.5頭、15頭、9.6頭、10.2頭、10.2頭。這一研究結果,改變了生態承載量由過去的宏觀實踐轉變為微觀數量,讓大家一看就懂,方便實用。養牛與種田結合的具體實踐
據泌陽縣定盈養殖專業合作社的胡定賢介紹,自己目前肉牛存欄量50頭,同時承包了近70畝地,需要勞動力2~3人,正好把全家勞力都用上。按照技術要求,先把牛糞清理后進行腐熟堆漚,在作物換茬時把堆漚的肥料還田;種地收獲的小麥秸稈做粗飼料、玉米秸稈做青貯飼料,既解決家里人的就業問題,又降低了搞農業的風險。由于實行種養循環,儲備有粗飼料、精飼料,疫情期間對肉牛養殖影響很小。同樣來自泌陽縣高邑鄉華豐家庭農場的趙青華發展肉牛養殖近14年了,目前肉牛存欄量46頭,承包了30多畝地,牛糞堆漚腐熟后,在作物換茬時做基肥或追肥還田,地里的小麥、花生、玉米秸稈做飼料,完全實現了牛糞、秸稈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化利用,成了聞名鄉鄰的致富能手。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雙豐收
當前,我國農田化肥施用量偏大,不僅污染嚴重,而且易造成土壤板結和劣化,因此,減少化肥施用量已成為農業發展的一個趨勢。把養殖業的糞污資源肥料化利用,不僅可以替代部分化肥,有效減少農田化肥的投入量,同時也改善了土壤質量,提升了土壤地力,實現了生態與效益雙贏。實踐證明,在小麥、玉米兩季,用堆漚腐熟牛糞替代20%化肥投入量,小麥可增產3%~10%,玉米可增產42%~60%,生態、經濟效益均十分顯著。在河南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的組織下,今年我省開展了推進牛糞資源化利用與綠色健康養殖的巡講活動,先后在遂平、泌陽、西華、項城、南召、郟縣等地舉辦培訓班,累計培訓人員已有1000多人次,發放資料2000多份,有力地提高了農戶種養結合的意識和對牛糞、秸稈等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的能力,推動了農業的綠色發展。
(河南省肉牛產業技術體系 聶勝委 王二耀)